硕博课堂:全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请选择
课程 新闻

02989390760

硕博课堂:全国在职研究生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同等学力申硕人员入学须知
同学

第一条关于申硕流程: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包含课程考核和论文撰写与答辩两个阶段,分阶段缴纳学费。 (1)课程考核阶段:申请人自资格审查合格之日起,须在规定年限之内修完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相关课程,考核合格,并通过外国语、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2)硕士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申请人必须在完成规定学分,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外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后向学校提出学位论文申请,申请人通过考试后,应积极主动与导师联系,因个人原因导致无法进入论文阶段的,学员自己一力承担。并根据学院论文阶段工作安排,在学校规定时间内完成硕士论文撰写、评审、预答辩、答辩等工作。

第二条关于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按学校相应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应修课程为准,学位课程的考查方式按照学校要求,具体以实际结课课程为准。申请人按照课程设置上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考核,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第三条关于全国统考:

同等学力全国统考在每年的5月底,申请人可根据自己所申请专业,于3月份在网上进行全国统考报名,报考科目为“专业综合”+“外国语”,学科综合和外国语的总分均为100分,60分合格,报考费用自理。

第四条关于论文:

申请人须在修满规定的学分并取得全国统考合格证后一年半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论文答辩应在申请硕士学位后的半年内完成。研究生院组织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通过后,按有关规定进行论文评阅与答辩。答辩合格的学员可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

第五条关于退学:

申请人因个人原因中途中止课程考核或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学习,须由本人向所属院、系、室提交中止学习申请书,由单位负责人签署意见,报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但所缴纳费用不退。

第六条各自职责:

学校协助申请人办理报考、课程学习、论文答辩等相关环节工作。申请人需准确、及时的把相关信息告知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参加学习和考试。申请人应确保自身人身安全,如因申请人过失导致无法按时参加考试等造成的损失或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申请人应确保通讯顺畅,如变更手机号码应及时通知学校有关管理人员(班主任),如因申请人自身原因导致学校无法及时告知申请人参加学习、报考、考试等造成损失学校将不负任何责任,建议申请人在读期间不要变更联系方式。

第七条关于政策:

如因国家政策等不可抗力因素发生变化,学校会及时下发通知,办学单位不予任何补偿,报名时学校工作人员口头表达如与招生简章、报读须知、报读流程不一致时请及时联系。

本人已详细阅读并知悉以上所述内容,并同意遵守上述规定,本人承诺提交的所有资料均真实可靠,如伪造所提交的资料或违反上述各项规定,所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均由申请人自己承担。

课程筛选
学科分类
全部 工商管理 机械工程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神经病学 外科学 内科学 麻醉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矿业工程 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网络空间安全 药理学 儿科 医学检验 护理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水利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预录取 公共管理 车辆工程 管理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240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402 体育学 行政管理 课程与教学论 应用心理学 预录取 工商管理 艺术学 公共管理 工商管理 临床医学 工商管理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 工商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物医学工程 生物学 心理学 药学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金融学 统计学 会计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公共管理 美术学 土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兵器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土木工程 应用经济学 教育学 会计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工商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 同等学力 管理类联考 法学 统计学 教育学原理 信息与通信工程2402(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302(2) 管理学 法学
授课语言
全部 日语 中文 英语
共计 332 个相关课程
【2024】国际企业战略管理前沿问题
申海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19日 - 2025年01月05日
国际企业战略管理前沿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战略决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市场需求、竞争态势和行业趋势,为战略决策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支持,帮助企业进行更精准的预测和决策,提升战略执行的效率‌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战略‌:随着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企业战略管理也开始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战略。企业在制定和执行战略时,应同时考虑环境、社会和治理标准,绿色战略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风险,还能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提高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1。 ‌敏捷战略与动态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和组织需要具备敏捷的响应能力和动态能力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敏捷战略强调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应具备快速响应、灵活调整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动态能力理论则认为,企业应具备动态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和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1。 ‌国际化经营中的挑战与机遇‌:中国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海外扩张,产品力和品牌力已成为战略重点。出海行业领域更为多元,出海路径也更为多样,包括海外并购、投资自建和供应商合作等。供应链、物流、数字化等领域的服务企业纷纷跟随出海,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限制措施和风险挑战‌2。 ‌跨国并购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地理因素、直接经验和背景经验、员工流动率等因素都会影响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例如,地理距离越大,完成相关收购的可能性越小;预期员工流动率越高,目标公司在收购方心中的未来价值越低‌3。 ‌私募股权在战略管理中的作用‌:私募股权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理形式,能够纠正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问题,结合了强大的激励机制、更好的信息监控和耐心的资本,使企业在并购中具备更多优势‌3。 这些前沿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也对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已结束
【202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专题
李斌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31日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共产主义道德的作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已结束
【2024】文艺学
任竞泽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31日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旨在揭示文学基本规律并介绍相关知识的学科‌。它包括三个主要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这三个分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已结束
【2024】唐代文学专题
胡永杰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31日
唐代文学专题是指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文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唐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艺术风格独特,题材丰富,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
已结束
【2024】中国古典文献学
师海军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31日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学科,旨在综合运用版本、校勘、目录、注释、考证、辨伪、辑佚、编纂、检索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地分析、整理、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课程内容包括对古代文献的产生、分布、交流和利用的规律进行探讨,并总结对古代文献进行分析、整理、研究工作的规律与方法。 该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也是继续深入学习研究中文各科课程的必备基础和重要方法工具。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文献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文献的数量、历史、版本、真伪等,并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文献的整理和研究。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接触到《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出土文献概论》、《古代文化概论》、《古文献学史》等核心课程,以及众多相关领域的经典文献,如《周易》、《诗经》、《论语》、《说文解字》、《礼记》、《史记》、《资治通鉴》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学生将能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其在图书馆、出版社、文化单位等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总之,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性高的学科,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献、从事相关领域研究或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已结束
【2024】先秦两汉文学专题
程世和
开课时间 : 2024年10月01日 - 2025年01月31日
研究范围:课程涵盖了从上古时期至汉代结束的文学发展,包括先秦时期的歌谣、神话、史诗,以及两汉时期的赋、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 主要内容:课程将介绍这一时期的文学背景、流派特点、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分析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同时,课程还将探讨先秦两汉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先秦两汉文学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脉络,掌握该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课程采用讲授、讨论、阅读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先秦两汉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已结束